大众网记者 赵怡然 青岛报道
盛夏时节,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彩虹路蜿蜒穿过葡萄园,青紫的果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石河头村的彩绘墙上,3D麦浪仿佛随风起伏;绿泽画院的画家们正将这片盛景定格在画布,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热浪中徐徐展开。
近年来,张家楼街道党工委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线,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通过强化党组织统筹力、激发党员带动力、创新区域联动机制,成功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探索出“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联合党委统资源,盘活土地富乡亲
“以前守着‘金饭碗’却不知道怎么用,现在联合党委带着企业进村,土地活了,咱腰包也鼓了!”王家洼子村村民王大爷站在自家丰收在望的葡萄园里,笑容满面。这一变化,源于街道党工委创新成立的乡村振兴联合党委。
面对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痛点,街道党工委牵头组建张家楼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联合党委,整合11个村党组织、4家强村共富公司和40余家企业资源,创新推出农业用地托管、建设用地租赁等六大“共建共富”模式,有效盘活了沉睡资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其中,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较建设前分别增长120%、110%。“我们将持续发挥联合党委‘主心骨’作用,把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联合党委书记陈晓东信心坚定。
村企联盟促融合,共建共赢拓新路
“以前找工作得往城里跑,现在家门口的企业就能上班,收入稳当,还能顾家!”达尼村村民刘大姐在紫斐农业的蓝莓基地里忙碌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立足“村企共建、强村富民”,张家楼街道创新构建“村企联盟”机制,推动企业与村庄在用工、土地、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通过“用工用劳+置换服务+土地托管”等多元模式,形成了紫斐、健力源等一批共建典范。目前已成功举办“健力源杯”健步行、“微沃杯”慢跑等10余场村企联谊活动,打造30余个企业团建承办点,推出20余项企业冠名活动,实现了“村企共建、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良性循环。
“村企联盟让村庄和企业真正成了‘一家人’,双方都得了实惠,发展更有劲头。”达尼村党委书记张金宝深有感触。目前,街道正深入推进“村企共建、强村富民”长效机制,推动共建规模扩容提质,探索共建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特色产业强品牌,节会赋能促振兴
街道党工委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精心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打造“逄家桃园地瓜”“双崮樱桃”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张家楼蓝莓、洼子草莓等特色品牌,构建起“楼里佳品”区域农产品矩阵。同时,创新“节会+”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红枫节、樱花节、樱桃节等特色活动,有力带动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今年樱桃节,我家樱桃园收入比去年多了三成!”大崮村赵大姐的喜悦,是张家楼街道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上半年,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累计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增收2840余万元。
“我们将持续深挖特色资源,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乡亲。”街道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刘凤军表示。如今,从田间地头到节庆现场,从传统种植到农文旅融合,张家楼街道的特色产业之路正焕发勃勃生机。
站在新起点,张家楼街道将继续强化统筹联动,以“联合党委”为纽带、“村企联盟”为抓手、“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创新机制、优化路径,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图景。
洪萨配资-洪萨配资官网-专业股票配资公司-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