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西陲,贺江蜿蜒。肇庆封开县地处粤桂交界,是广东省林业重点县,拥有“广东省林业生态县”荣誉称号,森林覆盖率达75.46%,312.1万亩林地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四个问题——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封开县作为全省五个深化林改先行探索县之一,以“三权分置”、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放管服”、产业赋能、司法保障等五大创新举措精准作答,走出了一条源自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林改新路。
绿水青山是封开县的天然底色
明晰林地权属
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在国家及省发出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号召后,封开县积极响应,今年年初县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联合印发《封开县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通过明确所有权归集体、稳定承包权归农户、放活经营权,着力破解林地细碎化、经营权流转不畅等难题,保障林农承包收益,促进林地流转、入股,共享林业增值红利,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渔涝镇作为封开县“三权分置”改革的先行试点镇,率先发力。针对家庭承包经营期限不足10年的,该镇统一开展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合同签订工作,将承包期延长至30年,从源头上稳定了林农的承包权,为林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这个政策好,我们心里总算踏实了。”渔涝镇禾楼村林农陈大叔感慨道。此前,因承包期临近导致的林地流转难、权益不稳问题曾让他忧心忡忡。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新政的及时实施,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发展林业的信心更足了。
渔涝镇林业站站长陈展海介绍,目前除自留山外,正在对家庭承包的所有经营林地,进行延包合同的签订。“承包权长期稳定,既坚定了林农经营信心,也提升了林地流转吸引力,为引入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渔涝镇林地延包合同签订现场
同时,封开县林业局专门组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深入镇村一线,协助林农绘制林地地籍图、完善矢量数据,建立林权数据库,推动林权管理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有效解决“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全县林地确权、流转、经营、监管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也为全省的林改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范式。
技术人员正在操作RTK测量仪
发展规模经营
提升林地产出效益
在封开县另一头的大玉口镇群星村,安板经济合作社社长侯文庆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的都是杂木,30年才挣15万元,现在跟企业合作规模经营改种桉树,短短7年收入就达到54万元,整整翻了3.6倍!”
这一“经济倍增”的密码,在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创新运作。通过集约整合流转600亩林地,采取“林地入股+企业经营+收益分成”的股份合作模式,林农与瑞林木业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如今,林农不仅享受分红,还积极参与林木管护,真正以 “主人翁” 姿态融入林业发展进程。正如瑞林木业负责人梁建春所言:“以林地入股替代传统租地模式后,林农收入显著提升,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主动参与巡山护林,既破解了林地流转后林农‘山火看热闹’问题,又解决了盗伐木材的历史难题。现在我们要是疏忽了施肥等管护环节,林农都会主动上门提醒。”
瑞林木业与村经济合作社合作规模经营的连片林地
而大玉口镇的另一种创新性托管模式,更是保障了林农的林地经济效益和林地生态价值。
“以前林农手上的责任山、自留山面积都是散小的居多,很难吸引老板来投资,现在通过‘村委会收储管护+企业经营’的托管模式,村委会帮着协调收储散小的林地,再经三资平台集约规模化流转经营,每年村委会还能收管理费,经营者则一次性或分期支付30年的林地租金给林农,既解决了散小林地流转难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倒逼我们提升服务,真正实现了从‘砍树卖钱’到‘管树生金’和‘资源变资产’的转变!”民进村村委会周容连支书的这番话,道出了林农们的共同心声。
封开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委会收储管护+企业经营’的托管模式,林地租金能一次性锁定,避免了传统短期租赁的频繁纠纷,既为经营者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投资保障,又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林农的经济收入。”
“现在林农除了林地入股享有分成、一次性(分期)收取租金以外,还能在企业加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所以我们林农积极性都很高。”大玉口镇林业站站长林瑾光说道,随着林改的深入推进,大玉口镇已将这两种规模经营模式推广至三个行政村,吸引多家企业签订规模经营合同,累计已签约的整合林地超5400亩,其中入股形式1600亩。
林木采伐“放管服”
疏通林木采伐堵点
“县里开会问谁愿意先尝试,我当时马上就举手了!”自2003年入行至今的从事林地经营22年的大户莫品强对本轮林改赞不绝口,“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政策一出台,他立即响应尝了“头啖汤”。
今年封开县结合林改,支持和引导经营林地面积5000亩以上的单个经营主体或多个联合主体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在封开县年度采伐限额里推行“五年总控”模式,允许经营主体采伐限额指标跨年度调节,赋予经营主体更灵活的自主经营权,大幅提升了林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与市场响应速度。
“以前一年一签,在不知道每年有多少采伐指标之前都不敢跟客户签合同,经常错过市场好价钱。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五年的总控指标,我能根据市场行情灵活安排每年采伐量,也敢放心跟客户签长约了。”谈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莫品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除了对林地经营大户推行“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政策以外,封开县还针对小额采伐的林农实行了“小额采伐‘承诺即入’”政策,即个人申请采伐人工商品林蓄积量30(含)立方米以下的,仅需填写申请表并签署承诺书,即可快速申领《林木采伐许可证》。
“以前林农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从第三方公司设计到领证要一两个月,现在只要一周左右就能办结。”封开县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股副股长何森周介绍道,政策从3月实施至今,全县受理小额采伐申请16宗,全都已经拿到《林木采伐许可证》。此外,林业部门还提供上门指导、测绘、送证上门等服务,大大减轻了林农负担。
推动产业发展
林上林下绿富同兴
在南丰镇开明村,几座连绵的山头上规整地种着香樟树、小叶紫薇、紫花风铃木树苗,这里正是由130亩的低效林改造而来的“一村育千树”3.0版本项目所在地。
该项目实施方富泽绿美公司有关负责人贺东介绍,得益于林改政策和“一村育千树”的1.0到2.0版本的经验,他们与开明村合作,集约整合130亩的林地用于开展3.0版本,以更大规模的林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以前这几个山头都是些低效林,经我们改造后种上了香樟、紫花风铃木这类观赏苗木品种,现在山上变绿变美了。林农可以就近就业,钱包子鼓了,也更愿意继续跟我们合作了。”
“一村育千树”3.0版本项目所在地
封开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0版本由政府统筹、国资出资、企业运营、镇村分红,亩均纯收益超过3000元,实现“林农增收、生态增绿”双赢,极大提振了发展信心。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南丰、金装、江口等镇(街),成为封开县落实“百千万工程”、打造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引擎。
“我们下一步还要利用林下空间种植森林药材,同时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贺东补充说道。
封开县山好水好,在林下种植南药已有不少人尝试。罗董镇思念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试种益智,至今种植面积超3000亩,农户超200户。村干部黎柳帆介绍:“每亩年产值约3000元,管理轻便,中老年林农也可以胜任。”
今年72岁的思念村林农袁汉文在摘益智果
除了益智,封开县近年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灵芝、牛大力等中药材,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拓宽了林农增收渠道,林地复合经营效益日益提升,林下也能生金。
此外,封开县正探索推行《封开县林下经济收益权证》,经营主体凭此证可在县域范围内办理流转交易、质押贷款、项目申报、示范评审和林业资产证明等事项,盘活了林下经济“沉睡”资产。这一探索,为健全林下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开辟了新路径。
引入碳汇赔偿机制
加快林业生态价值实现
封开县在林改上的创新远不止如此。今年2月,封开县人民法院与封开县林业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探索构建“法院裁判-林业评估-生态修复”的联动体系,实现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常态化运用“碳汇赔偿”机制,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探索多元生态补偿新路径。
比如,今年6月,在江口街道台洞村委会的一桩林木交易中,黄某擅自超出《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砍伐范围,超砍了面积1.3公顷、林木总蓄积97.929立方米的林木,被封开县人民检察院起诉后,黄某认识到其违法案件适用碳汇损害赔偿机制,于是签署了《自愿认购碳汇承诺书》。封开县人民法院在此基础上,委托县林业局按照《封开县形式司法林业碳汇损失量计量方法(试行)》,进行碳汇损失量测算,并依据出具测算意见书前一天的全国碳市场收盘价,推算黄某应赔付的碳汇损失金额。
截至目前,封开县人民法院已办理相关案件6宗,引导赔偿碳汇损失超910吨,为生态保护提供司法支撑体系。封开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林业碳汇赔偿机制通过将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也是广东在本轮林改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突破。这一创新模式,为全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封开样本”。
“让老百姓从林改中切实受益,正是我们推进改革的核心动力。”封开县林业局局长植玉勇表示。
从“三权分置”破题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林木采伐“放管服”到林下经济富民增收,再到司法碳汇护航生态价值转化,封开县以一系列源自群众、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推进林改走深走实,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更让林改红利切实转化为山区群众的致富源泉,为新时代林改实践树起了 “以民为本、惠民富民” 的鲜活标杆。
作者:吴晓翠
来源:南方农村报
洪萨配资-洪萨配资官网-专业股票配资公司-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