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记者获悉,知名学者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这位生于1930年厦门鼓浪屿的史学大家,祖籍江苏无锡,一生跨越战乱与迁徙,以独特的学术路径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成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许倬云,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许倬云学贯中西,曾执教于多所高等院校,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其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
抗战时期的许氏四兄弟
伴随磨难的人生起点
展开剩余70%许倬云先生的人生起点便伴随着磨难。先天性肌肉萎缩让他自幼依赖拐杖。这样的身体状况,让许倬云没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常教育。幸运的是,许倬云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中。他的兄弟姐妹有八个,哥哥姐姐对他非常照顾,时常回答他看书时的疑问,父亲的书架上也有许多史地方面的图书供他随时取阅。
7岁时全面爆发的抗战,更让他的童年充满颠沛流离。他曾坐在家门口的抱鼓石上,看着川军队伍奔赴前线,听着大人们叹息“这些人一个都回不来”,这些记忆成为他日后历史研究中的精神底色。战乱中,他随父亲辗转于长江沿岸,被背在背篼里观察农村生活,这段经历后来化作《汉代农业》中对传统中国经济肌理的深刻剖析。
“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
跨学科的史学开拓
15岁前未曾正式入学的他,靠家庭自学打下基础。1946年插班无锡辅仁中学时,校方只给了“第一学期必须及格”的条件,而他不仅达标,更在同学帮助下完成学业。1948年赴台后,在台湾大学从外文系转入历史系,受教于李济、董作宾等学术大家,开启专业史学之路。在此期间,傅斯年对他多有关注与勉励,让这位优等生在大学期间“得到一些颇为不同的待遇”,在许倬云的记忆里,这位校长非常“亲民”:“他经常巡视学校各处,有时候在校园碰见,他到我们宿舍看我们吃什么饭,叹口气。他和司机在门口下棋,我们围着看。今天没有这种校长了。”
傅斯年
1957年,他以华侨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乘坐装载铁砂的货船远航,沿途观察到的凤梨田、巴拿马运河等景象,让他对现代经济与技术产生直观认知,这种跨文化体验后来融入他的“大历史观”。
大众史学的践行
学术生涯中,许倬云以社会科学方法革新传统汉学研究。他的《西周史》首次系统提出“华夏国家的形成”命题,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汉代农业》通过分析农耕细节,解答了中国“以农立国”的关键转折;《求古编》则探讨周秦汉时期的二元结构,为理解传统社会提供全新框架。晚年推出的“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以通俗笔触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坐标系中,行销百万册,实现了学术向大众的跨越。
他的史学思想中,“网络理论”尤为独特——将经济、社会、政治等要素视为相互关联的网络,如同树木的主干与分枝,这种宏观视角避免了琐碎考证,形成贯通的历史解释体系。2024年出版的《经纬华夏》成为他的收官之作,同年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表彰其“为汉学拓展新方向,将历史知识延伸至当代与未来”的贡献。此前,他还曾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并于2023年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图据 网络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 审核 蒲薇
发布于:四川省洪萨配资-洪萨配资官网-专业股票配资公司-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